芙浪索娃

越来越好

65.惯性

惯性是个可怕的,来不及阻拦的东西,尤其当惯性遇到愤怒的时候。今天小区群里突然出现了两段语音,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质问了那些造谣的人,说着说着情绪逐渐激动起来,可始终都保持着理智,看得出来平时应该 是一位谈吐风雅的老人。她说自己八十多岁的丈母娘跟自己虽然在一个小区但不住在一起,儿子是医生,在一线工作了五十多天,昨天她为自己和丈母娘都买了肉,记在她一户的头上,数据上超过了物业的限购额度,结果购买名单公示后被一些业主造谣说她和物业攀关系,捞好处。

语音里她说:你们这些骂人的,造谣的是人吗?

前几天,也是我们小区,一个不熟悉网上操作的老人误以为小区门口的快件都是自己的,所以全部搬回家了,一群不明真相的人在群里发言:都这个时候了,怎么还有人这么不要脸?

我不知道后续说这话的人心中怎样想,总之这件事的结尾就是老人孩子在群里留下的解释说明还有道歉。老人会不会望着那些快递坐在板凳上为自己的“错误”不停地叹气?

真假参半的威力最大,真实的那一部分就成为了牺牲品。人们一旦认定了什么习惯性地认为这个结论一定就是圆心,周围的一切都逃不出这个圈,好坏的密度就这样被区分,不被允许融合。

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声音,需要更多属于自己的声音,还需要好好听别人说的话,不要打断,不要敷衍。而关于随波逐流——你以为的大多数也不过是你看到的大多数。


66.最好的朋友在对面

昨晚学长说奶奶发烧了,我当时脑子里就嗡嗡作响,所幸是由于着凉,没有其它大碍。北京的输入病例越来越多,我有点焦虑,但也只好苦乐着:我们这一对还真是同甘共苦。

今天是我好朋友去做志愿者的第一天——之前我也跃跃欲试,但被家人否了,很巧的是,她负责的区域就在我家小区对面,我们俩像预备火箭飞天一样,掐着距离和时间——我跪坐在家里的飘窗台上,看见她搭乘的公交车一闪而过。我举着手机和她招手,她说她看到了,可我没看到她,她应该也在招手吧!就这样公交车进入了视线盲区,我还在回味刚刚短暂的“相遇”。

说到火箭,想到,如果现在有宇航员在外太空,ta会需要回地球吗?如果他回来了会不会以为自己穿越了?

评论